读《深度关系》有感

Oct 19, 2024·
Muhang He 何牧航
Muhang He 何牧航
· 1 min read

《深度关系》是我本科毕业的暑假阅读的,读的太晚。我常常会合上书悔叹:早知道这道理就好了。读这本书给我的感悟不仅仅是学习如何构建深度关系是一门学问,更让我体会到人际上无知狭隘和无措既是因为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导致,所谓见识不足、反思不够、阅历尚浅,同时也是吃了不爱学习的亏 – 对人际交往学习的必要性我向来淡薄,把它当作吃饭睡觉这类天生属性来看待,看到张三为人处事得体得当,就简单归纳为这人情商天生就高,有时再腹黑认为这不过圆滑狡诈的善良时刻,我甚至还能从中享受一把道德高大的快感,现在想起来纯脑残,千不该万不该把人际交往中的诸多细节通过二元标签给统统忽略掉。如果我很早学习到分享感受比分享认知是一种更有影响力的做法,即便是这样的表露会让我感到更加脆弱,但是想要深化联结的话,这就是需要付出的代价,那么一段人际走向瓶颈期的时候我会放下自尊敏感,通过表达脆弱来为这段关系的开放沟通带来更多的可能。 书中内容杂脍,也符合人际学问博大精深的特质。有两个地方令我感触深刻。

语言增加感性的视野

在我看来,学习语言就像学习敬酒一样令人别扭,这种别扭感让我常常对它心生抗拒,甚至有时会选择忽视。‘语言是心灵的窗,否则,它们是墙。’语言作为倾诉感受和表达请求的门户,同时语言不仅仅是心灵的产物,语言本身会增加感受的视野。换句话说,语言本身就是一场经历,是进入人际关系最直接的切入口。通过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能更细腻地感知和理解内心的变化。当不易察觉的细微情绪即将一闪而过时,语言是它们的锚点,就像拉住风筝的线,情绪在此刻被捕捉和引领,被真正地思考和把握,粗糙而不稳定的感受和体会会因为语料库中存在的词汇而变得更精准清晰,又如同在表达感受时,思考过程中从语料库里不断冒出的词汇和语句会让我们体会到想要表达的感受被不断加强加深。《深度关系》一书中的大量对话案例,例如:

这件事我可能处理的不好,我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告诉你,因为我担心你会对我有些看法,也担心这会损害我们之间的关系。
乔,你干得真不错,但是有个问题我们得谈谈。尽管如此,你真是个有价值的员工。
桑杰,我现在尽量不为自己辩解,但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评判的人。很明显,我做的某些事让你有了这样的印象,是什么事呢? 亲爱的,我真的很感谢你做的安排,我能看出你很在意我这周过得好不好,但是我太累了,我不想仅仅因为你下了功夫就勉强自己。我们能不能想想咱们两人都愿意的事情?

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让我更微妙地察觉到我的情感,让我把冲动的指责变为谋求解决问题的信号,探索愤怒背后的东西。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在人际中是困难的过程,但当我被愤怒控制了头脑时,偶然的回闪或许可以让我探究更有利于关系的解决方式,如果我已经稳定了情绪,这些语言模板也提供了精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与内心脆弱的人建立深度关系不可能?

作者在书中一贯提倡问题解决的开放性,但在谈及‘与内心脆弱的人建立深度关系’时却做出了一个过于绝对的判断,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作者的结论基于他对‘建立深度关系需要承担风险’这一观点的反复强调。然而我很难接受他的论断。逻辑思维在深度关系中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了结构和稳定感。它帮助我们厘清关系中的需求、界限与期望,并引导我们采取有利于关系发展的行为。然而,持续的理性反思和克制虽然有助于维持关系的秩序,却常常违背人性的自然情感流露。直觉思考所代表的感性是人类稀有而宝贵的天赋。它表现为对情感的敏锐感知和源自基因的共情能力,能够捕捉到细微的情绪变化。这种感性可以迅速拉近心理距离,让对方在关系中感受到被理解与关怀。我认为,作者更多关注的是感性的一面——它的脆弱与敏感,确实需要引导、包容以及更多的呵护和付出。如果要我重新定义这段话,我更倾向于认为:与内心脆弱的人建立深度关系是可能的,真正难以建立深度关系的,是那些缺乏共情和自私的人。

Muhang He 何牧航
Authors
Second-year Ph.D. student
Exploring the frontiers of Photoacoustics and Ultrasound imaging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advance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